5月8日一大早,东方刚泛出鱼肚白,家住桐柏县安棚镇岭东村的王广兰就准时来到了离家不远的香菇基地上班。虽然走起路来略显吃力,但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却那么灿烂且幸福。
97314edf71e443d29fc792ed877e4dc4.jpg
“早就想出去找活干,但是家里这一摊子离不开,而且我年纪也大了,到哪儿都没人要。日子过得没指望,在人前也抬不起头。”曾经的王广兰一说起自己的家庭状况,就满脸愁苦。今年63岁的她,曾是岭东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她本人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病根,走路较为吃力,生产能力不足,她老伴还因为一场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前些年一家人就靠种几亩薄地维持生计。
449ccc7fcc5740859f8bd9591a6b7fb1.jpg
2017年,王广兰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就是这一年她的生活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在镇产业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既是村干部、又是远近闻名的岭东村种植大户陈振银联合村里的几位群众,在临河的空地上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建起了百万袋规模的香菇基地。陈振银放低招工门槛,专门针对王广兰这种弱劳力半劳力贫困户“量身定制”修剪香菇、装罐菌袋等岗位,工作轻松、时间灵活,一天能挣50—80元。考虑到王广兰老伴褚新召的病情稳定,有能力干点轻活儿,陈振银还推荐他当了公益岗保洁员。有了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王广兰一家于2018年顺利脱贫。“还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腰杆硬,心里踏实。”王广兰乐滋滋地说,“下一步,我还打算承包一部分菌袋,这样就能有产业和就业两份收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桐柏县安棚镇逐步意识到,农户单打独斗犹如散兵游勇,市场竞争力弱,很难发展壮大。基于此,该镇谋划提出了“支部引领、群众联合、产业共建、抱团发展”的工作思路,能人大户牵头、群众自发参与,在岭东、李湾、泰山等具有食用菌传统种植优势的村建成10万袋—20万袋以上香菇基地11个。由镇、村出面帮助协调流转土地,群众共同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共用锅炉、装袋机等设备,农户们共同劳动、互相帮工,降低费用、减少支出,技术上互相交流、销售上利益捆绑,以此变单个力量为众合力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免费提供市场信息、科学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这些基地没有投入一分钱财政资金,完全是市场主导选择、群众主动参与,虽然“颜值不高”,但内涵丰富、生命力强,为下步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注入了源源活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安棚食用菌产业已形成因户施策自建、产业基地托管分红、龙头企业带贫、互助组织抱团发展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